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团赴井楠村:茶香里的青春实践 共富路的青年探索
2025年7月10日,安徽财经大学“曲阳之风”实践团赴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茶韵楠山共富工坊,深入考察“村企共建、农旅融合”模式下的产业发展与资源活化,青年学子以实地观察为基,在茶香氤氲中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用实践诠释对共富之路的思考与担当。
生态茶园里的青春观察:科技赋能让“一片叶子”带活产业
在井楠村生态茶园,田间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与空气湿度,数据通过云端系统指导灌溉与施肥;茶园中投放的瓢虫、捕食螨替代传统农药,既保茶叶品质,又护生态平衡。实践团成员沿茶园路径细致观察,有人记录智能设备的运行逻辑,有人留意生物防治的具体方式。在村党干部介绍下,他们了解到茶园已形成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赵洼茶叶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通过“茶园+旅游”模式,实现“一片叶子带活一个产业”。
成员们在观察中意识到,这些科技应用与模式创新,正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样本。青年学子在记录与分析中,逐渐明晰专业知识如何与产业需求对接,而这种认知的深化,正是他们未来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生态茶园考察。管欣雅 供图
精品民宿中的青春思考:闲置资源活化里的共富逻辑
井楠村改造后的精品民宿保留皖东民居特色的院落,曾是闲置农房,如今成为长三角乡村旅居热门地。21栋改造农房的蜕变,藏着“资源变资产”的创新路径。实践团成员参观民宿时,注意到马头墙、木格窗等传统元素的保留,室内本地竹编、陶艺等非遗手作的陈设。民宿运营商介绍,这样的设计既满足游客“乡愁”需求,又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手工艺品副业。成员们在民宿院落中驻足观察,分析闲置资源活化的关键环节。他们发现,井楠村未简单推倒重建,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平衡利益,让村民从资源活化中受益。这种“不破坏肌理、让利于民”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对“共同富裕”在乡村的实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参与乡村规划提供了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考察改造后的精品民宿院落。管欣雅 供图
茶文化传承中的青春感悟:从产业到精神的赋能路径
井楠村文化馆的茶艺体验区、茶文化长廊及“春茶节”活动场地,皆展现着“茶”从产业符号到文化载体的延伸。在“井楠茗宿”茶艺体验区,成员们观看非遗传承人演示古法炒茶技艺,参与茶与家风故事会,听老茶农讲述诚信种茶、踏实做人的理念。采茶工张大姐提到,种茶多年,如今才更懂其中的文化内涵。
实践团成员在体验中观察到,井楠村不仅做活茶产业,更深挖其蕴含的劳动精神与乡土智慧。这种产业与文化的互促,让青年学子明白,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他们在记录中思考,如何用青年视角传播乡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传播乡土文化。管欣雅 供图
党群服务中心里的青春认知:组织引领下的振兴合力
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前“共富工坊作战图”上的“土地流转进度表”“村民分红公示”,记录着井楠村发展的关键节点。井楠村转型始于村党组织的推动,2018年成立“党员攻坚组”破解土地流转与企业进村难题;对接省农科院建立“专家工作站”解决技术问题;制定“三三制”原则平衡利益分配。实践团成员在公示栏前驻足,分析党组织在资源整合、矛盾协调中的作用。他们意识到,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种认知让青年学子明白,基层治理的效能,是乡村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他们未来参与乡村建设,也需重视这种组织合力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在井楠村的合影。管欣雅 供图
此次井楠村实践,安徽财经大学“曲阳之风”实践团成员在茶园、民宿、文化馆与党群服务中心的考察中,触摸到乡村振兴的真实脉络。青年学子在观察中学习,在思考中明晰自身角色——他们既是产业模式的记录者,更是未来助力共富路的参与者。这种实践积累的认知,将指引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用专业所长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陈银梅 吴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