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三国文物述沧桑,点亮八皖传文脉”朱然家族博物馆实践团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志愿者团队来到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开展三国文化研学活动。通过近距离观察文物、聆听历史讲解,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三国时期吴地文化风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实践素材。
走进博物馆展厅,朱然墓出土的漆器群率先吸引了志愿者们的目光。在贵族生活图漆盘展柜前,志愿者们驻足良久。盘面上,24位人物分坐宴饮、对弈、抚琴,神态各异,衣袂翩跹。人物袖口的褶皱纹路,用针刻技法细细勾勒,再填以矿物颜料,历经1800年仍清晰可辨。博物馆讲解员指着盘面细节介绍。

图为志愿者观察贵族生活图漆盘上的宴饮场景。胡静蕾 供图
在墓室复原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结构引发了志愿者们的热烈讨论。砖石从四周向中心层层叠砌,形成圆润的弧形顶,无需梁柱支撑却坚固异常。这种结构在东吴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较为常见,既符合‘天圆地方’的理念,又能有效分散压力。讲解员敲击着墙面的楔形砖解释,砖体边缘薄、中心厚,精准咬合后可抵御千年风雨。

图为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大门入口处。 胡静蕾 供图
志愿者们在参观过程中,还注意到不同年龄层参观者与文物的互动。一位白发老人正指着朱然漆槅上的凤鸟纹,给身旁的孩子讲述吉祥寓意;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参观者围着铭文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收听语音讲解;还有摄影爱好者架起相机,捕捉漆器在不同光线下的光泽变化。文物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连接不同时代的桥梁。这种跨年龄的文化共鸣,正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图为志愿者记录墓室结构细节。胡静蕾 供图
在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区,志愿者们尝试临摹漆器纹样。看似简单的纹样,实则每一笔都有讲究,古人对美学的追求十分严谨。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纹样不仅有装饰作用,更蕴含着祈福避祸的文化内涵,比如凤鸟象征祥瑞,鹿寓意长寿,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
参观接近尾声时,志愿者们在漆器修复展示区与文物修复师进行了交流。修复师正在对一件破损的漆耳杯进行拼合,镊子夹着细小的漆片,小心翼翼地对准裂痕。“这件文物出土时碎成了20多片,我们用了3个月才基本拼好。”修复师的话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原来每件完整的展品背后,都有修复师的默默付出。
最后,志愿者们在博物馆门前合影留念,夕阳为朱然家族墓地的青砖黛瓦镀上金边。此次研学活动中,志愿者们共记录观察笔记30余篇,拍摄文物细节照片200余张,收集讲解素材10余段。他们表示,将把这次所见所闻整理成科普文案和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三国文化的魅力。
(通讯员 胡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