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专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团队,响应“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承”的时代号召,聚焦毛笔文化在当代传播中存在的“受众老龄化、形式单一化、场景局限化”三大现实困境,以“跨界融合+青年触达”为核心思路,开展了一场毛笔文化跨界融合与年轻态传播实践行动。团队成员计划通过潮流跨界合作、线上内容创作、线下沉浸体验搭建及文创产品研发,让古老的毛笔文化突破传统边界,以鲜活有趣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
在潮流跨界合作环节,团队率先与知名潮流服装品牌携手,开启“笔锋潮衣”系列研发。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毛笔笔锋的灵动形态与书法线条的韵律美感,将狂草书法的飘逸线条转化为卫衣、工装裤上的个性印花,把毛笔笔杆的竹纹、木纹质感融入服装面料与配饰设计中。每一件服装的吊牌都精心附上毛笔文化小知识,如“狼毫笔适合书写楷书,羊毫笔更宜表现行书的流畅”,让消费者在穿搭潮流服饰的同时,轻松接触毛笔文化。随后,团队又与头部潮玩品牌达成合作,打造毛笔文化主题手办。拟人化的“笔灵”手办搭配不同朝代书法风格的场景配件——王羲之《兰亭集序》意境的山水底座、颜真卿书法风格的朱红背景板等,还特别设计隐藏款手办,引发潮玩爱好者的收藏热潮,仅预售阶段就吸引超万名年轻消费者关注。
线上传播方面,团队搭建“毛笔新玩法”短视频矩阵,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同步发力。在短视频领域,团队分为挑战类、科普类两大内容方向:挑战类视频中,邀请街头艺术家在文创园区用毛笔进行涂鸦创作,浓墨重彩的笔触在墙面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艺术图景;“毛笔写网络热词”活动更掀起热潮,“毛笔书写流行词汇”活动引发广泛参与,各类贴近生活的流行表达以苍劲书法呈现,单条视频最高获得超50万点赞。科普类视频“毛笔冷知识”系列则以动画结合实景的形式,每期1-2分钟讲解趣味知识点,如“古代毛笔不仅用于书写,还曾作为绘画工具。例如在唐代,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九色鹿经图》部分细节,便是匠人用特制毛笔绘制而成。”“浙江湖笔与安徽宣笔制作工艺的差异”等,话题#毛笔冷知识大揭秘#累计阅读量突破2000万。此外,团队定期开展互动式直播,邀请毛笔制作匠人展示“择料、水盆、制杆”等传统工序,青年书法家现场教学书法入门技巧,“直播书法接龙”环节中,观众留言的“平安”“顺遂”等心愿被书法家即兴书写,直播间平均在线人数超3万,互动评论超10万条。
线下场景搭建同样精彩纷呈。一方面团队在蚌山区的万达、银泰等人流较大的大型商场周围以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当代人对毛笔文化的看法及关心程度,同时调研市面上与毛笔相关的商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为该项目后续的开展与精进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城市商业中心试点开设“毛笔次元馆”快闪店,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毛笔光影区”通过3D投影技术,让游客仿佛“走进”毛笔制作车间,亲眼见证楮树皮到毛笔笔头的蜕变过程;“毛笔创作区”提供数十种毛笔、特殊颜料及创作材料,游客可自由创作毛笔涂鸦、书法作品,现场扫描生成电子版本分享至社交平台,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同时,团队深入高校开展“毛笔文化社团行”,支持多所高校成立毛笔文化社团,并为诸多高校的现有社团提供毛笔耗材与专业指导。举办的高校毛笔文化社团联赛中,“毛笔书法比赛”展现传统书法功底,“毛笔创意作品比赛”则涌现出毛笔造型台灯、书法元素帆布包等创意作品,吸引超千名大学生参与。“原本以为毛笔文化离我们很遥远,直到看到潮衣上的书法线条、手办里的‘笔灵’形象,才发现传统文化也能这么潮。”参与活动的某大学生兴奋地说,他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毛笔文化社团,“现在每周都能跟着老师学习书法,感觉自己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团队指导老师也对此次实践成果充满信心:“毛笔文化承载着中华千年的审美与智慧,但其传统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我们希望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形式,打破大家对毛笔文化的固有印象,让它成为年轻人愿意了解、愿意传播的潮流文化符号。”
据悉,团队还研发了“笔随我动”智能毛笔与毛笔主题盲盒文具。智能毛笔可记录运笔轨迹与力度,通过手机APP为用户提供笔法改进建议;盲盒文具包含毛笔造型中性笔、书法图案笔记本等,隐藏款迷你定制毛笔更是引发收藏热潮。此次实践形成了“线上内容引流-线下体验转化-文创产品留存”的完整传播闭环,不仅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毛笔文化,更探索出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潮流品牌、高校的合作,推动毛笔文化走进更多场景,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林强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