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强接受《法人》杂志专访,《硅片上的‘卖房创业者’》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转发
编者按:鉴于宋仕强先生对半导体供应链的理解,带领萨科微不断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在电子元器件“国产替代”中取得不俗的成绩,“slkor”(www.slkormicro.com)品牌为同行熟知,用户遍布海内外达一万五千家。《法人》全媒体记者李辽对此专访宋仕强先生。
硅片上的“卖房创业者”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辽
宋仕强在半导体行业小有名气,他笑言,这是因为自己是一名“连续卖房创业者”。为了做我们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他用从房地产行业赚来的钱支撑他创立萨科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萨科微”)。
《法人》记者李辽采访宋仕强先生内容
曾经,作为地产行业早期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一家港资上市公司的CEO。因此,在半导体行业创业,他不认为有太大难度。“以前我是在土地上盖房子,现在是在硅片上盖房子。”但事实是,刚开始五六年,“几千万砸进去,看不到一点水花。”
他承认,开始创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整个行业的现状、生产体系、产品的理解都不到位,对供应链认知不够,未形成系统性思维,尽管前期做了很多的调研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都是纸上谈兵。多次受挫仍屡败屡战,不断调整市场战略后,宋仕强的萨科微逐渐在行业站稳了脚跟,“slkor”品牌逐渐被客户接受。
人民日报转发《法人》专访宋仕强的文章(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9213356/rmh39213356)
成为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宋仕强在选择创业领域时下了很多功夫。
“我赞成巴菲特的观点——投资要看所投行业是否是‘长坡厚雪’。‘长坡’指行业发展潜力足、空间大,‘厚雪’指行业有一定利润来支撑,没有进入血拼价格的阶段。”当时,他关注到,中国半导体消费量巨大,从2015年开始,中国芯片的进口规模便超过了石油,我国的半导体供应链各关键节点,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还有不少差距,说明行业体量大、发展周期长。
他认真做起了行业的市场调查,和产业链研究,查阅了很多国内外资料,还画了复杂的思维导图,并搭建数据模型做分析。当时他的结论是,中国和国际的功率器件类产品技术相差不大,对晶圆厂、封测厂的设备要求也不太高,40纳米以下光刻机就完全满足要求。当时,功率器件国产化的程度已经较高,国外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较方便,于是他便躬身入局。
萨科微/金航标总经理宋仕强先生
刚开始,宋仕强投资300万元在华强北与朋友合办了一家芯片贸易公司。“其实就是在广东深圳的华强北做配单商。”他称,“配单”就是“配货”,“客户给我们一张完整的BOM表,表中含有多种品类的电子元器件,我们要帮助客户配齐清单里的所需料号。”但是处于半导体供应链的最末端,服务的客户规模小、效率低,不利于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宋仕强的理解是,半导体供应链是全球化分工和合作的产物,于是利用自己知识储备的优势,开始研究如何进入半导体供应链的上游。“卡住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才有影响力,才能拥有与上下游博弈的筹码,才能拥有定价权和议价权。”
在供应链关键节点中,基础原材料的高纯度硅片为的国外大厂垄断,如日本的信越、美国的道康宁;萨科微切入的芯片设计是轻资产运营,比拼的是研发能力,人才和团队是最重要的资产,毛利率较高但是创业公司多竞争大;芯片制造是资产非常重的环节,工艺制程快速进迭代步,头部厂商有相对较高的毛利,以及较强的先发优势,台积电是其中的代表;封测也是重资产行业,设备投资大,工艺进步相对较慢,是容易进入的环节,但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大陆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块,比如华天和通富微电已进入世界前十。
“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是重资产行业,每年动辄投入几十个亿,个人没法切入,封测我又看不上,于是我就从芯片设计入手。”宋仕强说。
萨科微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店铺
打通供应链的酸甜苦辣
半导体,是一个供应链全球布局的行业,打通供应链是长期艰苦的工作。也是个长周期行业,往往从启动立项、研发到批量变现需要长时间、高投入与精技术,大多数投资者缺乏面对这一挑战的条件。宋仕强说,“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本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我们组建团队也是找最优秀的人才。我们找到清华大学微电子的专家周祖成教授,和北京燕东微电子厂元老朱贻伟教授,请他们为我们推荐优秀人才,还帮我们把关技术引进。早期请不起高端的人才,工作量也不够饱和,就请他们先做顾问。经过几年的试错、发展和积累,我们打造出一支清华大学科研团队为班底,结合韩国延世大学、电子科大技术人员的研发团队!
萨科微半导体发展模式
在引进技术时,需要企业有较大的规模和强大的品牌效应。当时我们的初创公司只有几十名员工,国外大公司不会轻易和你合作,好的技术不会转让给你。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也依托于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当时就职于比亚迪半导体的一位朋友推荐下,我们和韩国的一家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他们有当时国际领先技术储备,但是韩国本土市场较小,非常卷,我们当时与他们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链的方面的差距,但是有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把他们的技术完善以后在我国市场卖产品,是一个双赢的好办法。当时我们雄心万丈确定了萨科微Slkormicro半导体名字和商标“slkor”,S是用我宋仕强的英文名Smith Song的两个首字母,L是韩国联合创始人英文名Lion Lee的两个首字母,kor是韩国的英文缩写,说明萨科微Slkor成立早期的技术源自于韩国,Micro是说明在微电子行业混饭吃(www.slkormicro.com)。前期合作非常顺利,我们的很快推出量产产品。前几年我们经营不顺利,但是还是同舟共济,一起度过了最艰苦的时候。现在萨科微已掌握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为了保证萨科微半导体长期稳健发展,我们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计划,已经安排到五至十年。
“我们每设计出一个新产品或工艺迭代优化,就要与晶圆厂的工程师们不断沟通,在兼顾到生产线设备的性能,摸得差不多了才敢去投片。每一轮要花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资金至少要三四百万元。”
萨科微半导体产品路线
设计图纸出炉后是流片环节。半导体行业对于流片都不陌生,这是芯片设计和芯片量产的中间阶段,是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简单来说,是将设计好的方案交给制造商,先生产几片样品,检测芯片是否能用,然后不断进行调试优化。如果测试通过,就可以开始大规模生产。刚开始,因为找的制造商的工程师对我们先进工艺理解不够,效率不高,影响了产品投入市场的进度,于是宋仕强重新在韩国找到一家制造商合作。
“采用什么样的制程工艺,多大尺寸的晶圆,芯片的复杂程度都会影响这颗芯片的流片成功率和成本,而且许多芯片都不是一次就能流片成功的,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流片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萨科微第一版1200V碳化硅场效应管产品经过四次流片才成功量产。”他说,“流片花费很高,我们在韩国流片一次约400万元。有即使流片成功产品能用了,不代表就可以赚钱。半导体是一个讲规模的行业,我们在刚开始就因为规模比较小效应价格高卖不动,为了不影响下一代产品的推出,最后只有打折低价处理”
萨科微半导体发展历程
在寻找下游封测商时,宋仕强说为了保证质量还是先找国外的厂家,因为碳化硅产品技术先进比较贵,我们都非常谨慎。但是接下来又出现问题,就是成品从韩国运输过来时间太长,客户服务的及时性不好。于是我们在国内找替换他们的厂商。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在上海慕尼黑电子展打听到,泰州有一家封测厂有这个技术实力,于是马上派技术副总直接从上海赶过去洽谈,经过和他们不断的沟通磨合开始合作,现在成为我们最优质的合作供应商。
“在产品销售环节,我们刚开始送出去了价值几十万元的样品。最初只拿到一些几百上千元的小订单,没有形成大批量的返单,员工大量流失,我心里十分痛苦。”他说。由于前几次流片的失误和产品销售不顺利,公司现金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到后来要卖掉一套房子才有钱流一次片,这就是在半导体圈子流传的老宋卖房创业的故事!
我们后来复盘,还是碳化硅产品市场的容量太小的原因。为了活下去,宋仕强和团队马上调整策略,把原先掌握的先进的功率器件技术应用在常规产品上来,研发市场量巨大的TVS管、高压MOS管和IGBT、传感器等产品,以前磨合好的供应链资源马上就可以利用起来,对市场降维打击。这几年逐渐实现了盈利,“slkor”品牌在行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增!
宋仕强在实验室测试新的碳化硅产品
缺货潮带来的思考
2020年下半年,由新冠肺炎、超预期的需求复苏导致的供应链混乱掀起了全球芯片的缺货潮。半导体企业都难以避免受到影响。缺货的主要大致是:首先疫情封控导致大量白领在家远程办公,需要购买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孩子们也要在家上网课,增加对电子智能终端产品的需求。第二是美国准备对华为元器件制裁,断供前台积电为华为备货挤压了其他客户的产能,导致他们的产品也缺货,。再加上兴起的指纹识别芯片大规模应用在智能手机和智能门锁上,进一步加大晶圆厂产能的压力,加快打破供应链的平衡。上述三个因素叠加,中游的代理商和华强北商户看到商机纷纷囤货。接着,下游的终端工厂也得跟进,出现了恐慌性抢购和囤货现象。“当时,萨科微还是一个新品牌,销量不算太大,因为平时注意供应链安全做了一些安全库存,我们反而还趁机扩大了市场份额。”宋仕强称。但经过这件事,他意识到,必须要实现供应链安全、自主和可控,“当时我们最重要的晶圆流片布局在韩国,但我们要防止别人卡脖子,就应该把供应链往国内转。”
在他看来,供应链既是分工,也是合作,血脉要打通。“这里的血脉就是订单。供应链是靠订单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订单,供应商就不会和你形成紧密联系。因此,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有持续稳定的订单给他们,而且要给他们多留一些利润,这样才能形成互相支撑的局面。”但现实中,很多企业领导和资本方往往比较注重研发能力,聚焦能不能把产品研发出来,“实际上,研发出产品不难,难的是研发出来之后能够量产,且有竞争力,能够赚钱,不能赚钱的产品必然不能持续。”宋仕强坦言,这就是很多半导体公司倒闭的原因,“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大的供应链。”在经过几年的调整,萨科微逐渐把供应链的节点往国内转移,刚好也遇到国内“国产替代”的大潮,萨科微也赶上了好时候!
萨科微slkor半导体简介
如今,行业进入低潮的调整周期,上游晶圆厂的开工不足了,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增加的情况,宋仕强尽量把利润让给上下游客户,维护链条的生态平衡。
经过几年沉淀,半导体供应链中的高端产业已从欧美日韩逐渐往中国过渡,中国的技术实现突破,高端人才大量涌现,而跟随时代浪潮,萨科微也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与供应链的磨合、品牌的渗透、渠道的发展,以及团队的建设都愈发成熟。希望早日实现成为“半导体领导者”的愿景!
(本文刊发于《法人》杂志2023年12月总第238期 有增删)
华强北宋仕强(huaqiangbei Songshiqiang)
宋 仕 强 简 介:
宋仕强先生,萨科微半导体和金航标电子两家公司的总经理,中国电子学会专家库成员、深圳华强北研究专家、专栏科普作家。宋仕强从基层技术人员干起,担任过国际地产上市公司CEO,有丰富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的经验,将宏观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中经营管理相结合,带领公司高速发展!
宋仕强先生投资的萨科微半导体和金航标电子公司,总部设在中国深圳市,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萨科微“SLKOR”(www.slkormicro.com)和金航标“Kinghelm”(www.kinghelm.com.cn)品牌,享有国际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逐渐扩大。深圳市萨科微半导体有限公司,专注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团队来自韩国延世大学和清华大学,掌握国际领先的碳化硅MOSFET技术。萨科微由FABLESS设计发展成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一体的公司,是“深圳市电子商会”会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