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拾遗续匠韵,童窗护苗传星火

淮畔拾遗续匠韵,童窗护苗传星火

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淮师情·非遗行·童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自2025年7月3日起正式启动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队以花馍制作体验、版画技艺探寻以及农业耕作实践为抓手,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童真互动交融间,开启实践旅程,用行动书写青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儿童成长的生动故事。

花馒:指尖技艺的文化传承

7月3日,社会实践队来到了隋唐大运河古镇。仙桃坊的非遗传承人热情地介绍了花馍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花馍制作工艺的要点以及花馍的不同种类,从传统节日祭祀所用的庄重花馍,到婚庆寿宴上造型喜庆吉祥的花样,在她的讲述下,每一种花馍背后的独特故事和文化内涵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缓缓展现在队员们的眼前。传承人强调,花馍制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湛的技艺,从面团的发酵、揉制,到造型的塑造、蒸制,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手工艺人反复的练习和精准的把控。

3467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队员展示花馍成品(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在实践环节,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花馍制作的学习中。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体验了揉面、捏形、雕花、上色等过程,经过一番努力,原本普通的面团在师傅们手中逐渐成型,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浓厚的创作氛围。

0000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队员介绍花馍原材料(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了解到,花馍的制作过程已经逐渐机器化,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还提高了花馍的产量和精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传承人的坚守和不断推陈出新,才让花馍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焕发换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版画:刻刀拓印间的艺术追寻

7月4日,实践队前往榕寶阁手工制作体验馆,开展了以“体验非遗文化,感受版画魅力”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非遗版画传承人朱厚强老师热情地迎接了实践队,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版画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放的各式各样的版画工具和精美的版画作品,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传承人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版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类型版画的特点,从古代版画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到现代版画在艺术领域的创新突破,每一个故事都让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并深切地感受到了版画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1235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队员讲解版画(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在实践环节,传承人详细地为队员们示范了拓印的过程。随后,队员们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拓印体验。传承人在一旁手把手帮助队员调整手势和姿势,队员们拿起马莲,从纸张中心向外,以螺旋状轻轻按压。随着不断尝试,社会实践队顺利完成了版画的制作。看着一幅完整的版画展现在面前,队员们心潮澎湃,这份特别的体验,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大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00000000

图为队员体验版画制作(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耕读园:田间地头中的劳动育人

7月5日上午,社会实践队联合当地留守儿童协会,带领20余名留守儿童走进淮北市相山区耕读园,在田间地头播撒劳动教育的种子。

活动伊始,队员与孩子们分组协作,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田间劳作之中。队员们认真地为孩子们示范如何用锄头松整土地,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如何用手指丈量株距,确保每颗菜苗间距均匀。孩子们也积极地享受着劳动的过程,他们一会拎着小水桶穿梭在田垄之中,一会蹲在地上帮忙去除杂草,队员小王还编了口诀帮助孩子们区分菜苗与杂草:“圆叶是菜,尖叶是草,根须乱的要拔掉”,幽默诙谐的口诀引得孩子们争相模仿,在欢声笑语中增长了知识。通过一下午热火朝天的劳动,大家除了种下了大葱、生菜、萝卜等十余种常见作物以外,还种植了当地特色作物“相山辣萝卜”,虽然每个人都大汗淋漓,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骄傲又幸福的笑容。

C:\Users\唐晨晨\Desktop\三下乡.jpg三下乡

图为队友与孩子一起种植(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可柔供图)

劳作间隙,实践队组织的“农耕小课堂”同样精彩。队员们为孩子们展示了犁、耙等各式各样农具的图片,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淮北传统农耕工具的演变,还讲述了“耕读传家”的民俗故事,将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智慧融入到互动问答之中。

lll

图为队员与孩子合照(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可柔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师情·非遗行·童心筑梦”社会实践队通过花馍制作、版画学习、耕读园农事体验等实践项目,累计服务当地儿童20余人,体验完成非遗手工作品1件,种植培育蔬菜幼苗30余株。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为乡村儿童带来多样化体验,也为大学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未来,社会实践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持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

(文:高俊滢 唐若惜 王梦迪 /图:汪姝晨 王可柔/审核:徐聪慧/审校: 卓泽朋/终审:吴守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